以法度服务情感
——访中国书协理事、楷书委员会委员洪厚甜
书法报:请您结合以往展览评审,谈谈近些年楷书创作在风格方面有哪些明显变化。
洪厚甜:那就从最近十年来说吧,楷书风格逐渐由单一向丰富发展,最明显的变化是广大作者取法的面比以前更宽,从单一的唐楷扩展至丰富的北魏碑版,而且在技法的锤炼方面也有显著的进步。在展厅中可以看到,许多作者在笔法、结构、章法以及传统的专注度、深挖程度上下了很多功夫。对技法的运用更熟练、更精到,这应该是这一阶段楷书创作非常重要的特色。
洪厚甜 楷书《培修古昭觉堰渠并雪翁亭碑记》中堂
书法报:请您谈谈当下楷书创作的优势和弊端。
洪厚甜:近些年,大量书法学院、书法学科建设迅速发展,许多学生在院校接受了专业化、高精度的训练,取得了显著成果,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楷书的发展,可以说这是当代楷书创作的一大优势。如果说弊端,我觉得是楷书的取法方面。大多作者主要局限于楷书范围内学习、创作楷书,研究楷书的技法、技巧、结构、章法等,在楷书领域里做楷书的文章。这就导致作者在发展上受到制约,要想在风格、面貌上有所跨越就比较难。
书法报:少数作者在创作中进行碑帖融合,也有的借鉴其他书体,以求突破、创新,对此,您有何建议?
洪厚甜:这是个好势头,但这对作者的要求很高。不是说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写几个月的篆、隶或行、草,楷书就会有变化。这种浅薄的学书想法是不行的,融合、借鉴、跨越是长时间的战略考虑,没有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是很难实现的。在研习楷书的同时,要系统地对篆、隶进行研究,还要站在楷书的立场上对篆、隶中有助于线条丰富性方面进行钻研、追问。而不是买、看几本篆、隶字帖,简单学习就可以解决的,借鉴行、草也是如此。当用行草活化楷书的时候,要在专业导师的引领下系统地研究、学习,经过数年积累后,才有可能会在楷书的突破上产生本质、根本的影响。
洪厚甜 楷书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册页(局部)
书法报:在楷书创作中,固守法度容易刻板,过分抒情又易粗野,如何把握法度和情趣之间的关系呢?
洪厚甜:我认为,所有法度和技术都要服务人的情感表达。自然、深层次地书写,是在篆隶线质的支撑下,在行草势的导引下,来完成楷书的构造、结构的关联和章法的布置。如果站在这一较高的层面上,就不会出现顾头难顾尾、顾左难顾右的状态。总之,只有具备着眼的高度、技巧的深度以及运用、理解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多方面因素,才能支撑楷书的抒情性和自由表达。
书法报:和唐楷风格作品相比,魏碑风格是否更容易入展?
洪厚甜:不单纯是这样。作为评委,当站在客观的学术立场上,而不是偏爱哪一种风格或哪一流派。作品立意的高度,技法的熟练程度,以及笔墨、结构、章法是否与作品立意相契合,这些是最重要的。不管写哪种风格,只要具备高度、精度、厚度、深度,都会被评委认可。
洪厚甜 临《故司空城局参军陆君墓志铭》斗方
书法报:您认为一件优秀的楷书作品需要具备哪些要素?
洪厚甜:优秀的楷书作品要具备三个要素:一是笔墨丰富,而且有自己的体会、追问;二是结构上跨越书体融合并提炼,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风格;三是融入当代视觉效果的章法设计。
书法报:当下楷书展览中模仿今人、跟随时风的现象依然存在,对此,您怎么看?
洪厚甜:如果一个老作者还停留于模仿今人、跟随时风,这是不能接受和容忍的。而且,有些作者仅仅满足于古代某种风格,或者在楷书中进行简单的组合、嫁接,这都不是高品质艺术家的状态。作者们要有远大的艺术理想,在审美和技法上都要有超越时代的追求。楷书是融汇书法综合技巧、技术难度极高的书体,所以在这个领域里要有所突破、有所建树,那就必须在专业上有雄厚的积累,在精神上有崇高的追求,在学养上有广博的关注、吸纳和化取。
洪厚甜 楷书苏轼《后赤壁赋》横幅
(来源:《书法报》张永彬)
书法家简介
洪厚甜丨对中国书法传承中传统的思考(四)
洪厚甜,1963年出生于四川什邡,号净堂。职业书法家。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,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;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党支部书记、副所长,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、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,中国文促会书法篆刻院艺委会委员,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